看到這個名字,楊奇偉微微蹙起眉頭,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。
去年四月,當得知清國與明國簽訂停戰協議的那一刻,楊奇偉便敏銳地意識到了危機的悄然降臨。
清國和明國連年征戰,積怨已久,絕不可能無緣無故地握手言和。
個中緣由,不言而喻。
無非是雙方達成了某種默契,或是共同察覺到了來自第三方的潛在威脅。
而這個第三方,還需要考慮嗎?
有鑒于此,楊奇偉當機立斷,吩咐張楚山著手一項重要任務。
從圣教中精心挑選一批出類拔萃的人才,將他們秘密送往天下各地,無論是明國、清國,還是周邊那些實力相對弱小的國家,都在他們的滲透范圍之內。
去年七月,圣教的第一批細作順利抵達清國。
甫一踏入這片土地,他們便察覺到了諸多異樣之處。
圣教教主楊奇偉的作品,竟早已在清國境內悄然傳開!
然而,這些作品已經被清國官方列為**,嚴禁民間傳閱。
一旦被發現有人私藏或是傳播,懲罰極為嚴酷,輕者人頭落地,重者甚至會牽連滿門,招致滅族之禍。
細作們雖疑惑,是誰將教主的著作送到的清國,但想要查詢根源,談何容易。
清國境內地域遼闊,人口眾多,書籍傳播的途徑錯綜復雜。
不過,誰送來的,雖然重要。
可更關鍵的是,這些作品是否引起了清國其他勢力的關注,以及引發了怎樣的關注。
于是,圣教的細作們充分發揮自身的江湖優勢,積極與那些對清國統治心懷不滿的勢力展開接觸。
在這個過程中,他們憑借著過人的智慧和出色的交際能力,成功發展了一些線人。
這些線人分布在清國的各個角落,為圣教源源不斷地提供著有價值的情報。
如今,短短數月過去,圣教的下線已經如同雨后春筍般,在明國,以及清國的四川、云南、貴州等地生根發芽。
而白蓮教,正是圣教在眾多江湖勢力中重點接觸的對象之一。
圣教與白蓮教的初次接觸,要追溯到去年十一月。
那一次的會面,雙方相談甚歡,對彼此的理念和目標都有了初步的了解。
自那以后,雙方的往來日益頻繁,交流的內容也逐漸從表面的寒暄,深入到了實質性的合作層面。
而白蓮圣母王聰兒,作為當下白蓮教名義上的話事人,更是圣教不得不接觸的人物。
當然,王聰兒只是名義上的話事人,實則各地分壇的事情并不能完全做主。
相當于聯盟首領。
楊奇偉的思緒在腦海中飛速流轉,仔細回憶著關于王聰兒的諸多信息。
與此同時,他的目光在手中的文件上緩緩移動,從字里行間捕捉更多有用的信息。
思索片刻后,他抬起頭來,對著張楚山吩咐道:“好生招待,切不可失了禮數。”
聲音沉穩而有力,透露出一種不容置疑的威嚴。
“是。”,張楚山不假思索地回應道,聲音干脆利落。
他自然知道與白蓮教合作的重要性。
圣教雖然在清國也有些發展,但和白蓮教這樣發展不知多少年的勢力相比,可就差了十萬八千里。
清國到底不是明國。
明國的圣教發展,是因為有楊奇偉在這里。
有楊奇偉提供的無數資源,才有圣教快速發展的基礎。
可圣教想要將資源送往清國,供給清國的圣教分部,就沒有那么容易了。
故而,在清國尋找朋友,互相合作,以打擊清國為第一要務,便是圣教的戰略決策了。
張楚山迅速轉身,邁著大步快步離去。
他的身影在走廊中漸行漸遠,很快便消失在了轉角處。
楊奇偉放下手中的文檔,微微調整了一下坐姿,而后將目光轉向黃宗羲,開口問道:“道經的事情,辦得怎么樣了?”
聽到“道經”二字,一旁的陳圓圓不禁面露疑惑之色。
她的眼眸中閃過一絲不解,先是看了看楊奇偉,試圖從他的臉上找到一些答案。
然而,楊奇偉的表情依舊平靜如水,讓人難以捉摸。
隨后,她又將目光投向黃宗羲,上下打量著他。
在她看來,黃宗羲不過是一介文人,絲毫看不出有修行的跡象。
既然不是修行中人,又如何能夠承擔起編纂道經這般重任呢?
陳圓圓的心中充滿疑問。
黃宗羲聞言,挺直了腰板,臉上的神情變得格外嚴肅。
他微微抬起頭,目光直視前方,正色道:“已經基本完成內容修訂,目前正在進行二次審稿。按照進度,最遲正月十五可以完成初版。”
說到這里,他聲音堅定而自信,仿佛在向楊奇偉立下一份軍令狀。
楊奇偉聽后,唇角微微上揚,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。
他的右手五指輕輕敲擊著記載清國情況的文檔,似乎在思考著什么。
片刻后,他開口叮囑道:“很好,此事關乎圣教未來的發展,至關重要,定要慎重對待。”
“是。”,黃宗羲鄭重地點了點頭,自然明白楊奇偉的意思。
編纂道經,是為圣教樹立一面旗幟,確立一種信仰。
這面旗幟,將引領著圣教的信徒們勇往直前;這種信仰,將凝聚著圣教上下,不,是凝聚天下百姓的力量。
因此,他絲毫不敢有半點懈怠。
然而,兩人的這番對話,卻讓陳圓圓心中的疑惑愈發強烈。
她的紅唇微微輕啟,幾次欲言又止。
她深知,道經之事既然關乎圣教的未來,必然是圣教的核心機密。
自己雖然和圣教有合作關系,但貿然詢問,實在是不合適。
最終,她還是強忍著心中的好奇,努力將這份疑惑壓制下去。
然而,就在陳圓圓剛剛放下詢問的念頭時,楊奇偉卻驀然看向她。
他的臉上依舊掛著那如沐春風般的微笑,溫和地說道:“關于道經的事情,陳姑娘恰好可以提供一些建議。”
說著,他將目光轉向黃宗羲,吩咐道:“老黃,你去取初稿過來,讓陳姑娘評定一下。”
黃宗羲聽到楊奇偉的吩咐后,立刻起身。
他的動作迅速而利落,沒有絲毫的拖泥帶水。
雖說道經是核心源于楊奇偉的口述,但身為道經的核心編纂者,黃宗羲也想聽聽別人的意見。
他腳步很快,向著辦公室走去。
陳圓圓望著離去的黃宗羲,不禁愣了一下。
她的心中頓時涌起一陣慌亂,有些手足無措地說道:“這……道經關乎圣教的未來,乃是圣教的重要機密,我……”
她的話語中充滿了猶豫和不安。
一方面,她對能夠參與道經的評定感到受寵若驚。
另一方面,她又擔心自己無法勝任這份重任,同時也害怕因為涉及機密而給圣教帶來麻煩。
楊奇偉爽朗地笑了起來,笑聲在房間中回蕩。他擺了擺手,說道:“道經雖然關乎圣教的未來,但也算不上機密,而是……”
他停頓了一下,似乎在斟酌著用詞。
數秒后,楊奇偉鄭重其事地說道:“道經是一種宣傳口號,團結更多百姓的理念。”
“理念……”,陳圓圓黛眉微蹙,輕聲重復著楊奇偉的話。
她的腦海中開始飛速運轉,試圖理解楊奇偉話中的深意。
然而,這個概念對于她來說,實在是過于新穎和抽象。
一時間,她感到有些困惑。
楊奇偉的手指輕輕敲了敲桌面,發出清脆的聲響。
片刻后,他緩緩開口道:“當今天下,各國皇朝的治國之道,以欺蠻橫為主。其中又以欺騙為上等手段。”
“欺騙,重在以最小的成本從百姓身上掠奪最大的利益。”
“而為了維護統治,最好用的手段便是煽動仇恨,為被統治的群體確立一個共同的仇恨目標。”
楊奇偉的聲音低沉而有力,每一個字都仿佛是一記重錘,敲擊在陳圓圓的心頭。
“我圣教要做的,不僅僅是消滅明國。只要天下還有皇朝,圣教便不會停下腳步。”
“但各地風俗習慣、語言文字皆有不同,更因統治者的長期煽動下,互相仇恨、互相敵視。”
“如何讓更多的人團結起來,便是我圣教當下必須考慮的事情。”,楊奇偉繼續說道,目光堅定而深邃,仿佛能夠穿透眼前的一切,看到未來的方向。
而事實上,他卻是看到了未來。
一條天下歸一的道路!
道經便是圣教最強的武器!
陳圓圓靜靜地聽著,她的眼眸逐漸明亮起來。
此刻,她終于明白了楊奇偉的意思。
仇恨!
團結!
自古以來,朝廷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,總是善于利用各種手段制造矛盾和仇恨。
士農工商賤籍的劃分,便是他們有意為之,以此來建立不同階層之間的隔閡;
宣揚商人謀取暴利,卻對自己抽取的高額利潤避而不談,這同樣是在建立矛盾,煽動仇恨。
不同地區、不同風俗、不同民族之間,亦是如此。
他們通過挑起爭端,制造對立,從而達到分化百姓、鞏固統治的目的。
陳圓圓思索著,斟酌著用詞,緩緩說道:“教主的道經,是團結天下百姓的工具。”
“那么這個工具,必然要得到天下百姓的認可,讓天下百姓能夠理解。”,她的聲音輕柔而堅定,話語中透露出對楊奇偉理念的認同。
說到這里,陳圓圓玉手輕輕拂過秀發,將一縷發絲捋到耳后。
她的目光望向檐廊外飄灑的細雪,眼神中多了些許期待,微微揚起嘴角,笑道:“如此說來,我倒是期待教主如何通過一本書來團結更多人。”
她的笑容在雪花的映襯下,顯得格外美麗動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