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極殿的晨鐘響徹云霄。
楊世民身著紫色官袍,腰佩金魚袋,立于文官隊列最前端。今日是他正式拜相的大朝會,從三品工部尚書一躍成為正二品中書令,這種升遷速度在大唐歷史上絕無僅有。
“宣,中書令楊世民上殿聽封!“
宦官尖細的嗓音在大殿內回蕩。楊世民穩(wěn)步上前,跪伏在玉階之下。龍椅上的李世民雖還有些病容,但目光炯炯有神。
“楊卿平身。“李世民聲音洪亮,“自卿入朝以來,獻土豆解饑荒,制火藥御外敵,建光訊傳軍情,更在潮州政績斐然。此次平定李泰之亂,又立首功。朕思來想去,唯有宰相之位,方配卿之才德。“
“臣,謝主隆恩。“楊世民深深叩首,額頭觸及冰冷的金磚。五年前他還是個剛穿越來的愣頭青,如今卻成了大唐宰相,這人生起伏,連他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。
“楊卿既為宰相,可有新政要推行?“李世民似笑非笑地問。這是給他在滿朝文武面前立威的機會。
楊世民早有準備:“臣有三議。其一,改革科舉,增設明算、明工等科,取士不限門第;其二,創(chuàng)辦大唐皇家學院,專研格物致知之學;其三,修訂《氏族志》,削弱世家特權。“
話音剛落,殿中一片嘩然。這幾條直指五姓七望等世家大族的命門!幾位世家出身的官員立刻出列反對。
“陛下!科舉取士向來以文章德行,豈能考什么'算'、'工'?此乃褻瀆圣人之道!“
“《氏族志》乃國本,豈可輕動?“
“寒門學子粗鄙無文,如何能為官作宰?“
李世民不動聲色:“眾卿稍安。楊卿,你且詳細道來。“
楊世民不慌不忙:“所謂明算科,考的是治國理財之術;明工科,考的是水利營造之能。難道戶部不需要會算賬的官員?工部不需要懂建筑的能臣?至于《氏族志》,臣并非要廢除,而是加入新條款——凡科舉及第者,縱出身寒門,其家族亦可錄入《氏族志》新篇。“
這一解釋,反對聲浪小了許多。畢竟誰也不敢說戶部、工部不重要。而寒門子弟有望躋身《氏族志》,更是前所未有之事!
“準奏!“李世民拍板,“即日起,楊卿全權負責此三事,六部配合,不得有誤!“
退朝后,楊世民被引入政事堂——大唐最高行政機構。幾位同僚宰相已經候在那里,包括侍中魏征、尚書左仆射房玄齡等。這些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名臣,如今成了他的同事!
“楊相來了。“魏征率先拱手,“恭喜。老夫早知你非池中之物。“
楊世民連忙還禮:“魏公折煞下官了。今后還望諸位前輩多多指教。“
房玄齡笑道:“楊相過謙。你那科舉改革之議,老夫甚是贊同。五姓七望把持朝政太久,是該變一變了。“
眾人正寒暄間,一名宦官匆匆趕來:“楊相,皇后娘娘有請!“
立政殿內,長孫皇后正在翻閱一本冊子。見楊世民到來,她含笑示意就座。
“楊卿如今貴為宰相,本宮也該改口了。“長孫皇后打趣道。
“娘娘說笑了。微臣永遠是娘娘的學生。“
長孫皇后滿意地點頭:“今日請你來,是有兩件事。其一,本宮想辦一所女子學堂,專教醫(yī)術、算學。你覺得如何?“
楊世民眼前一亮:“妙極!臣妻盧珊在潮州就辦過女塾,頗有成效。若娘娘不棄,可讓她協(xié)助。“
“正有此意。“長孫皇后從案上取出一卷書稿,“其二,本宮在撰寫《女誡新解》,想請你和盧珊提些意見。“
楊世民接過翻閱,發(fā)現這是對班昭《女誡》的重新詮釋,強調女子也應讀書明理、相夫教子之外更要有濟世之心。這種思想在唐代可謂超前!
“娘娘大才!此書若成,必為天下女子之福。“
“本宮知道你來自...特別的地方。“長孫皇后意味深長地說,“那里的女子,想必比大唐自在得多?“
楊世民會意:“確實如此。女子可為官、為醫(yī)、為師,甚至為將。男女各有所長,相輔相成。“
長孫皇后眼中閃過向往之色:“大唐雖不能一步登天,但總要有人開風氣之先。這女子學堂和《女誡新解》,就是開始。“
離開皇宮,楊世民直奔新賜的宰相府——位于皇城附近的崇仁坊,比原來的侯府大了三倍不止。盧珊正在指揮仆人安置家具,見他回來,笑吟吟地迎上前:
“楊相回來了?妾身有失遠迎。“
楊世民笑著攬過妻子:“連你也取笑我。“隨即壓低聲音,“娘娘要辦女子學堂,點名要你協(xié)助。還有,她在寫《女誡新解》,想聽聽我們的意見。“
盧珊眼中頓時亮起光彩:“真的?太好了!我在潮州就有不少想法...“
夫妻二人正說著,門房來報:孫思邈求見!
孫思邈如今是太醫(yī)署丞,專負責醫(yī)學院的建設。他一進門就興奮地說:“楊兄,醫(yī)學院第一批學員已經選拔完畢,共五十人,其中...有十二名女子!“
“女子學醫(yī)?“盧珊驚喜道,“這可是破天荒!“
“正是。“孫思邈笑道,“多虧娘娘支持。她說女子為醫(yī),給后宮嬪妃、貴族女眷看病更方便。“
楊世民突然想到什么:“孫兄,醫(yī)學院和娘娘要辦的女子學堂可以合作。醫(yī)術本就是很好的切入點。“
三人越談越投機,直到深夜才散。臨別時,孫思邈神秘地說:“對了,明日有個驚喜給你。“
次日清晨,楊世民剛用過早膳,門房就慌慌張張跑來:“相爺!門外...門外來了好多學子!“
楊世民出門一看,頓時愣住了——府前廣場上站著數百名年輕學子,有衣著華貴的世家子弟,更多是粗布麻衣的寒門士子。見楊世民出來,他們齊刷刷跪地:
“學生拜見恩相!愿入皇家學院求學!“
原來這些都是聽聞科舉改革消息,從各地趕來的學子!孫思邈所謂的“驚喜“,就是把這個消息散播了出去。
楊世民心頭一熱:“諸位請起。皇家學院尚在籌建,但本相承諾,三個月內必定開學。不論出身,唯才是舉!“
學子們歡呼雀躍。幾個寒門子弟甚至激動得熱淚盈眶。這一幕,讓楊世民更加堅定了改革決心。
接下來的日子忙碌而充實。楊世民白天在政事堂處理國政,晚上籌劃教育改革;盧珊則協(xié)助長孫皇后籌辦女子學堂,同時參與《女誡新解》的撰寫。夫妻二人常常忙到深夜才能說上幾句話,但都充實而快樂。
三個月后,大唐皇家學院正式開學。校址選在長安城南的樂游原,占地千畝。李世民親自題寫匾額,并率領文武百官參加開學典禮。
“朕常思,治國之道,首在得人。“李世民在典禮上慷慨陳詞,“皇家學院不拘一格育人才,實乃社稷之福!“
學院分設農工、醫(yī)理、算經、匠作四院,首批招收學生五百人,其中寒門子弟占七成。楊世民親自擔任首任院長,孫思邈、李淳風等名家出任教授。
與此同時,女子學堂也在立政殿旁的小院落成。長孫皇后親自主持開學儀式,首批三十名女學生中,有貴族千金,也有平民女子。盧珊被聘為“女師“,教授算學和基礎醫(yī)術。
改革如火如荼地進行著,但阻力也隨之而來。這日朝會上,一份來自山東的奏章引起了軒然大波。
“陛下!“一名御史手持奏章,聲音顫抖,“青州刺史來報,當地士子聚眾抗議新科舉,砸毀了官學!聲稱'寧可無官,不考雜學'!“
殿中頓時嘩然。楊世民接過奏章細看,發(fā)現幕后煽動者正是山東崔氏等世家大族。他們無法公開反對皇帝支持的改革,就慫恿學子鬧事。
“楊卿,此事當如何處置?“李世民沉聲問道。
楊世民早有預料:“陛下,臣建議雙管齊下。一方面,派重臣前往安撫,說明明算、明工等科不會取代傳統(tǒng)進士科,只是多給學子幾條出路;另一方面...“他頓了頓,“在青州也建一所皇家學院分院,免費招收寒門子弟。當百姓看到實利,謠言自破。“
“妙!“李世民拍案,“就依楊卿所言。魏征,你去一趟青州。“
魏征欣然領命。這位以剛直著稱的老臣,如今成了改革最堅定的支持者之一。
退朝后,楊世民剛走出太極殿,就被一名小太監(jiān)攔住:“楊相,陛下在后苑等您。“
后苑湖邊,李世民獨自垂釣,見楊世民來了,指了指身旁的馬扎:“坐。朕有話問你。“
楊世民恭敬坐下。微風拂過湖面,泛起陣陣漣漪。
“楊卿,你實話告訴朕。“李世民突然問,“這些改革...在你來的那個地方,是不是很平常?“
楊世民心頭一震。雖然長孫皇后暗示過李世民知道他的“特殊來歷“,但如此直白地提起還是第一次。
“回陛下,確實如此。但臣并非生搬硬套,而是根據大唐實際情況調整過的。“
“朕知道。“李世民微笑,“所以朕才放心用你。若是生搬硬套,早就天下大亂了。“
楊世民暗自松了口氣。看來李世民對他的“穿越者“身份并不排斥,反而欣賞他帶來的新思想。
“陛下圣明。臣確實想用所學造福大唐,但絕不會激進冒進。“
“朕信你。“李世民拍拍他的肩,“對了,還有一事。影衛(wèi)統(tǒng)領年事已高,朕想讓盧珊接任。她膽識過人,又深得皇后信任,再合適不過。“
楊世民又驚又喜。影衛(wèi)是皇室最核心的機密力量,掌管情報和特殊任務。讓盧珊擔任統(tǒng)領,意味著皇室對他們夫妻的絕對信任!
“臣代珊兒謝陛下厚恩。“
“不必謝。“李世民目光深遠,“朕和皇后觀察你們多年,知道你們是什么樣的人。這大唐江山...將來或許要靠你們這樣的新鮮血液了。“
這番話意味深長。楊世民突然意識到,李世民不僅在為當下考慮,更在為太子李承乾的未來鋪路。
回到府中,楊世民將影衛(wèi)統(tǒng)領一事告訴盧珊。她驚訝得手中的針線都掉了:“我?統(tǒng)領影衛(wèi)?“
“陛下親口說的。“楊世民笑道,“看來我家夫人要成為大唐最有權勢的女子之一了。“
盧珊眼中閃過復雜的神色:“郎君,你可知道影衛(wèi)意味著什么?它不僅是個職位,更是個...傳承。“
“什么意思?“
“鳳九前日告訴我,影衛(wèi)創(chuàng)立于武德年間,最初是為了...“她壓低聲音,“對付隱太子李建成。而第一任影衛(wèi)統(tǒng)領,就是長孫皇后本人!“
楊世民倒吸一口冷氣。原來影衛(wèi)有如此淵源!難怪李世民要讓盧珊接任,這是在為下一代權力交接做準備啊。
“珊兒,你若不想接...“
“不,我接。“盧珊目光堅定,“既然陛下和娘娘信任,我必不負所托。再說...“她狡黠一笑,“有了影衛(wèi),以后你想查什么就方便多了。“
夫妻二人相視而笑。在這個風起云涌的大時代,他們不僅是夫妻,更成了并肩作戰(zhàn)的戰(zhàn)友。
次日,楊世民在皇家學院授課時,發(fā)現后排坐著幾個特殊的學生——李世民和長孫皇后微服私訪,帶著太子李承乾來聽課!
“今天講'格物致知'與'經世致用'的關系。“楊世民鎮(zhèn)定自若,仿佛沒認出皇帝一家,“學問不用于世,猶如明珠暗投...“
下課后,李世民悄悄留下,對楊世民說:“講得好。承乾需要這樣的老師。從今往后,每月你來東宮講學兩次,如何?“
這是要楊世民當太子師啊!他連忙應下:“臣榮幸之至。“
長孫皇后補充道:“盧珊也得來。本宮想讓后宮嬪妃們也學些新思想。“
就這樣,楊世民和盧珊在不知不覺中,已經深入參與到大唐最高權力的傳承與革新中。每當夜深人靜時,楊世民常會想起自己剛穿越來的情景——那時的他,怎么也想不到會有今天。
窗外,一輪明月高懸。長安城的萬家燈火如同星辰落地,照亮了這個正在悄然改變的大唐盛世...
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