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陛下定然知曉此事,所以不在意咱家武道進境!”
李平安沒有先天傳承之物,任憑練多少年武,真氣如淵如海,終究只是后天境界。
至于去哪里尋找“傳承”,王氏秘典中語焉不詳。
或許是不知道,或許刻意隱藏。
唯一關于傳承的記錄,是百年前大雍太祖,在聚寶閣典當鋪買了件玉佩。
不久之后太祖突破先天,收攏幾方造反勢力,從最初的幾千人馬壯大到十萬兵卒,成為當時最強大的起義軍之一。
“聚寶閣!”
李平安聽說過這家商號,類似于皇莊、造辦處的皇族產業,幕后東家是宗人府。
主要經營古玩生意,店鋪遍布三十六府。
“所以傳承器物極有可能是古玩,或者說古物?”
李平安略微沉吟,察覺王家險惡用心,顯然在引導他與聚寶閣爭斗。
偏偏這是陽謀,安公公別無選擇。
李平安將秘典收起,喚來夏公公吩咐道。
“帶人去查一查王家,有無涉嫌謀害欽差,陛下要咱家徹查到底,那就不能饒過任何人!”
夏公公疑惑道:“大人,您不是剛剛賣給王家大量田產、礦山?”
“生意歸生意,查案歸查案。”
李平安可不是正人君子,心眼兒比針尖還小,有仇有怨絕不會隔夜報。
晚間。
命令小郎子看好房門,李平安前往三清觀閣。
兩個多月功夫,藏經閣中書冊翻了個遍,學了幾門上乘功法可惜未尋到先天之秘。
李平安今晚沒翻看典籍,而是從袖口摸出個火折子,吹了幾口氣火光閃耀升騰,喃喃自語道。
“張天師白日飛升,三清觀千年不滅,理應有先天傳承,至少曾經有……”
說罷屈指一彈,火折子向書架飛去。
“無量天尊!”
墻角處傳來道號聲,陰影中走出個老道士,披頭散發,衣衫破舊,揮動竹帚掃滅火折子。
“道友學了十二門道家絕學,也算是三清弟子,為何如此陰損行徑?”
“終于舍得現身了?”
李平安肌膚浮現金色周遭籠罩層層疊疊罡氣,身形憑空拔高一尺多高,低頭俯視瘦弱老道。
“咱家求道心切,想來三清祖師心懷寬廣,定不會介意。”
老道士眼底閃過駭然,勉強維持古井無波的神色,緩緩說道。
“三清觀已無先天傳承,道友莫要枉費心機了。”
李平安說道:“你說沒有便沒有?”
貪官從不承認貪墨,必須酷刑伺候,方才乖乖認罪,安公公有一百種手段折磨三清觀。
譬如火燒藏書閣,又譬如查抄田畝、抓捕信眾。
輪番折騰下來,三清觀必然衰落,不用佛門會出手,其他同道就會趁火打劫。
老道士沉默許久,反問道:“道友可知何為先天?”
李平安回想魏公公玄異,描述道:“實力強橫,面容年輕,似可凌空而行。”
“對,也不對。”
老道士說道:“這世上本無先天,武道修行至道友境界,已經是千年少有絕世奇才。”
李平安微微一怔:“那先天從何而來?”
老道士說道:“上古年間,存在天地之‘炁’,那時候煉氣士吸納炁修煉,可飛天遁地、移山填海。”
李平安眉頭一挑:“那豈不是神仙佛陀?”
老道士頷首道:“貧道猜測,如今佛道二教,乃至白蓮、彌勒等邪魔外道,供奉的神仙就是上古煉氣士。”
李平安皺眉道:“這與先天有何關系?”
“后來不知何時起,天地之炁消失了,煉氣士沒了修行根基,最終消亡。”
老道士講述道:“煉氣士雖然沒了,但是他們煉制的法寶仍然遺留世間,其中蘊含天地之炁,也就是突破先天的法門。”
李平安恍然道:“所以張天師尋到上古法寶,煉化后突破先天,白日飛升成仙了?”
“祖師修的是尸解仙,并非白日飛升。”老道士面露尷尬,成仙當然哄騙信眾,祖師是壽盡而終。
李平安不在乎飛升真假,問道:“天師尸解后遺留的法寶呢?”
“碎了。”
老道士聳聳肩:“法寶蘊含的先天之炁有數,歷代不斷消磨卻無法補充,耗盡后破碎成灰。”
李平安追問道:“那灰呢?”
老道士回答道:“三清觀歷代傳承的天師印,便是以五金融入灰燼鑄成,可惜沒了先天之炁,只是個凡物罷了。”
李平安盯著老道士仔細打量,揣摩這廝話中有幾分真假,得空將天師印偷來把玩一二。
老道士似是猜到安公公心思,說道:“數百年來天師印丟過幾回,早不是原版,道友拿去也無用。”
李平安問道:“天師印傳承了幾代先天?”
“五代。”
老道士說道:“上古法寶中蘊含炁數量不同,金剛寺的菩提珠傳承四代破碎,前朝九龍璽傳承三代。”
李平安忽然問道:“你說國朝玉佩能傳幾代?”
“……”
老道士嘴角抽搐,宣了聲道號:“無量天尊。圣皇在位,國朝興旺鼎盛,當然能傳承千秋萬載。”
李平安眸光低垂,殺意驟然迸發,身影閃爍穿梭,雙掌化爪抓向老道士頭顱。
今晚之事,莫要第二個人知曉。
再者,上古傳說真假難辨,安公公更相信:人之將死,其言方真。
老道士知曉太監陰狠毒辣,早就有所防備,周身升起三重護體罡氣。
嘭嘭嘭!
罡氣連番破碎,老道士如風吹輕羽飄飛遠離。
李平安正要追殺過去,耳邊響起清脆明澈的說話聲:“安公公,玄青真人所說為真,你就饒他一命吧。”
李平安倏然變色,當即施展正立無影,轉瞬消失無蹤。
老道士不知發生何事,心有余悸的罵罵咧咧:“閹宦果然反復無常!”
撿起竹帚離開藏書閣,瞧見門口倚著廊柱酣睡的小道童,不禁嘆息三清觀后繼無人。
夜風吹過寒意上涌。
老道士脫下破舊道袍,蓋在小道童身上。
……
三月。
前吏部侍郎串聯世家大族,連番上書參奏安公公,怒罵閹宦誅戮忠良、誤國殃民。
永寧帝留中不發。
月中。
一名頗有名望的老儒,撞死在宮門前,揚言為李氏上千死者鳴冤。
四月。
山賊劫掠,李氏滅族的消息傳入京中。
百官勛貴驚駭沉默之際,刑部鄭尚書率先上疏,支持陛下改革鹽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