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心為道,以身入局,與命運抗衡,縱然無法掌控局面,也要爭取最好的結果。
未來,殷子煜不確定圣人會繼續讓帝辛入魔來摧毀大商法統。
但是,毫無疑問,這是最快的方式。
這里的玄妙在于,如同是鄭莊公箭射周天子。
以后,任何人都可以名正言順的來打你,正統,法統,一瞬間全都不復存在。
這也是從帝辛江山鐵桶一般到忽然滅亡的緣由。
縱然是伏羲也無法支持大商,唯有截教只能是硬抗了。
當然,截教硬抗則是跟商無關,而是另外一種屬于截教的存亡邏輯。
不管這件事會不會發生,殷子煜都無法阻止,也阻止不了。
畢竟圣人親自出手,早已超出了規則的極限。
至于說躲也無用的,躲不開。
此時,殷子煜將選拔放在百日之后,祭典司的事,讓洛神處置。
而殷子煜則是考量更多的問題,更多的布置。
西岐城,西伯侯府,靜謐庭院中,微風輕拂,樹葉沙沙作響。
這段時間,南極仙翁一直在西伯侯府,為教導姬昌六十四卦,讓姬昌能夠最快的領悟成功。
唯有姬昌順利成就圣賢之名,則本身具備了黃帝后裔,人族天降圣賢的標簽。
到時,自然塑造出天命所歸的氣勢。
如今距離封神幾十年,可以說,圣人提前幾萬年,就基本上定好了策略。
也可以說,成湯能得天下,是闡教人教放水的結果,等待的就是封神的一日。
也就說,為了姬昌這點醋,包了成湯六萬年江山這盤餃子。
此時,面對帝辛的詔書,西伯侯姬昌,眉頭深鎖,憂色滿面,恭恭敬敬跪坐于一位仙風道骨的老者跟前。
老者身著月白道袍,白發似雪,長須飄逸,正是昆侖山玉虛宮的南極仙翁。
姬昌雙手抱拳,言辭急切又含憂慮:“仙師,近日聞得帝辛頒旨,言洪荒諸族皆可往大商為官。此等舉措,實令昌憂心不已。大商此舉,廣納賢能,其勢必盛,我西岐當如何應對這驟變之局?”
姬昌目光滿是焦灼,凝視南極仙翁,畢竟,既然已經立誓,未來要反,如今帝辛此作為,皆為自身之敵,不得不應對。
南極仙翁神色悠然,不疾不徐端起案上茶盞,淺酌一口,而后徐徐放下。
“西伯侯,勿需為此煩擾。帝辛此舉,看似聲勢赫赫,實則不過虛張聲勢。汝且觀之,這洪荒各方勢力,聞此消息競相奔赴大商,其所圖者,唯那氣運耳。在這等利欲驅使之下,人心各異,安能真正為大商所用,況且,這興亡之事,本就于此無關,他們皆來為官,到時,冥頑不靈者,不過是封神榜的一人數字!”
姬昌微微蹙眉,眼中閃過一絲困惑,似懂非懂,輕輕頷首,卻仍難掩心底的不安。
南極仙翁見此,微微一笑,繼而說道:“西伯侯,汝當下最緊要之事,乃潛心將六十四卦領悟至深,順遂成就圣賢之位。一旦君得此成就,便能凝聚人族之心。屆時,自由時機助你成事,汝最重者,當為汝子匯聚聲望即可,到時汝之子嗣奪取天下,便如探囊取物,易如反掌。至于帝辛招攬洪荒諸族為官之事,不過是無關宏旨的小插曲,不必過分介懷。”
姬昌聽聞此言,眼中頓時明朗,原本緊鎖的眉頭漸漸舒展,面上浮現釋然笑意。
姬昌再度雙手抱拳,對著南極仙翁深深一拜,感激道:“多謝仙師撥云見日,昌如夢初醒。定當謹遵仙長教誨,潛心修持,不負所望。”
南極仙翁微微瞇起雙眼,目光仿若穿透時空,神情莊重地對姬昌說道:“西伯侯,欲成大事,必先立其名。此名,非浮名虛利,乃賢之大名。夫賢德者,乃立身之本,治國之基,亦是攬天下人心之瑰寶。自今伊始,汝需以賢為綱,貫穿處世之方,行止之間,皆顯賢良之態。”
姬昌一愣:“當如何為賢?”
南極仙翁微微頓了頓,緩了口氣,目光炯炯地注視著姬昌,加重語氣道:“且記,這‘賢’非一時之偽裝,而是需長久踐行,矢志不渝。此后數十年間,無論朝堂應對,還是市井往來,待人接物,皆當以賢為準則。輕徭薄賦,使百姓安居樂業,此乃賢政;廣施仁德,扶危濟困,于饑寒交迫者施粥贈衣,此乃賢舉;納諫如流,不剛愎自用,傾聽臣下及民眾之聲,此乃賢德。”
姬昌聽后,不由的沉思,同時也明白了這其中的關鍵。
南極仙翁讓姬昌立下人設,然后輔助六十四卦,成就當世大圣賢。
屆時,昏君與圣賢同時在世之時,則天下基本上就成定數了。
“西伯侯!”
南極仙翁向前傾身,神色凝重,“數十載歲月,需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,如琢如磨,將這‘賢’字深深鐫刻于自身,烙印在大商萬民心中。如此,待賢名遠揚,傳遍大商每一寸疆域,天下之人皆聞西伯侯之賢,人心所向,大勢所趨,屆時,天命亦將眷顧于汝,成就那改天換地之大業。”
姬昌聽得全神貫注,不住點頭,神色間滿是虔誠與堅定,拱手道:“仙長教誨,姬昌銘記于心。必傾盡全力,數十載如一日,踐行賢德,不負仙長所望。”
姬昌又問一事:“仙長,今又聞帝辛將迎娶東伯侯之女為妻。此乃大商與東伯侯結為姻親之大事,其勢必增帝辛之勢,我西岐又當以何策應對?”
南極仙翁聞言,神色泰然自若,輕輕撫了撫長須,緩聲道:“西伯侯,此事無需刻意應對,坦然觀之便可。天下大勢,猶如滔滔江河,非一二事可驟然改之。這些小事,無需在意,汝務必牢記,‘賢’字乃汝立身之根本,亦是西岐興旺之基。此根基,于待人接物、治國理政之上,皆不可毀棄,若是失去賢名,則動搖其根本。彼時,縱有千般謀劃,亦難成大事。故當下,西伯侯只需心無旁騖,一心守好賢道,其余諸事,皆可隨其自然。”